新闻资讯

李想:构建中国建筑碳信用生态共创可持续未来

日期:2024-01-10 05:57

  李想:构建中国建筑碳信用生态共创可持续未来 2024观点ESG圆桌演讲李想(绿地金创科技集团首席战略官、战略业务部总裁):非常感谢观点新媒体,今天也非常高兴看到很多老朋友,包括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实际上ESG不是一个新话题,企业做ESG,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企业,我总结下来有三个痛点,第一个痛点就是不知道怎么做ESG,或者说不知道怎么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去做ESG。第二是ESG对大多数行业、企业来说是一个花钱的事,所以可能很多老总从理论上也接受这个概念,但是到了年底到CEO那里,就要讨价还价了,把预算砍掉一些。第三个痛点,企业做了ESG管理,到了写报告或者披露的时候,发现案例多、文字论述多,数据少。这三个痛点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都遇到了。

  今天我结合我们已经做的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也是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三个痛点的。

  刚刚李原总在演讲的时候已经提到了,实现双碳目标,建筑行业是任重道远的。在陈总开篇的报告中也提到了,碳排放是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2019年的时候,建筑行业相关碳排放占到全球碳排放量的接近40%。去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约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例是50%,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到全国建筑碳排放总量的20%左右,而且这个趋势短期来看不会变。

  近两三年来,国内关于建筑行业绿色低碳的政策也是不断地在推出,我也查了一下,2022年的时候,广东省以及广州市都出台了相应的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的政策,里面也专门提到了鼓励公共建筑进入碳排放权市场。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一下相关的文件。

  所以绿色建筑、低碳、零碳的相关要求目前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必选题。而且大家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建筑领域的节能降碳非常高大上,已经成为大国交流合作的新语言。去年上半年法国总统来访,在最后的联合声明里面已经提到了,这段话我就不念了。到年底的时候,中美的阳光之乡声明里面也专门提到了一句话“双方同意重启中美能效论坛,以深化工业、建筑、交通和设备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政策交流”。

  去年年底刚刚结束的COP28也发起了建筑突破的倡议,也是鼓励全球到2030年实现近零排放和弹性建筑。中国也是“建筑突破”倡议的参与国,还有美国、法国等等。这就说明建筑节能降碳不仅是国内的一道必答题,甚至放在国际的范围看也是一道必答题。

  绿地在这方面走得也比较早,绿地金创前身叫绿地金融,观点新媒体对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我们也一直参加观点的活动,我们是国内第一批假如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和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的企业之一。为什么提到这两个组织?大家知道ESG,实际上就是2004、2005年的时候由这两家国际组织提出来的。绿地金融分别是2014年6月和2014年7月加入的这两家国际组织。我们不仅是先行者,实际上用广东本地的一句话叫做,我们在ESG方面喝到了“头啖汤”。2020年的时候,绿地金融在新加坡拿到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放的数字银行牌照,当时新加坡金管局发了两张数字银行牌照给外国的运营者,一家是给了蚂蚁集团,给蚂蚁大家毫不稀奇,2020年的时候蚂蚁去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拿牌照都不会觉得稀奇。但是第二张给了绿地金融,我们的竞争对手有字节跳动、小米,论数字技术方面的实力,我们肯定是比不上这两家的,为什么我们能打败他们?包括还有其它的20几家竞争者。因为新加坡政府非常看中企业是否践行ESG,我们也是凭借这方面的加分项拿到了这个牌照。这不是我们总结的,是事后新加坡媒体帮我们复盘的时候提到的,他们认为我们在国内ESG先行者的身份,对我们申请这个牌照是一个加分项。

  绿地集团层面,2022年我们发布了绿色低碳发了战略,绿地也一直开发绿色低碳发展产品,推进绿色建造转型。

  到了去年的时候,我们也提出了要探索绿色金融,构建中国建筑碳信用生态。非常感谢李原总给我们做了前面的铺垫工作,实际上我们这一块工作就是自愿减排的机制。什么是中国建筑碳信用呢?就是面对建筑领域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绿地依托旗下的贵州省绿金低碳交易中心,以公共建筑自愿减排量价值实现为抓手,整合集团相关优质资源,并不断拓展生态合作伙伴资源,联合大作中国建筑碳信用,从开发到核证、交易、消纳的全产业链,助力国家双碳大战略,共谱绿色发展新篇章。

  绿地做这个工作也是有一定的战略优势,从建筑开发运营环节来看,我们有万亿级的公共建筑资源,我们也是在建筑节能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方面有绿地科创的专业团队以及合作伙伴的资源。在建筑碳信用交易环节,我们拥有一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就是贵州省绿地低碳交易中心。当然我们和李原总的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所有所不同,他们是国家队,我们是地方队,所以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我们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致力于建筑行业碳减排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它也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员。在碳中和方面,绿地积累450万供应链友商和1800万C端客户,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

  在战略机遇方面,目前全球高质量的碳信用是供不应求的,国内也好,国际也好,碳信用的价格也在不断地上涨。国内在2020年双碳战略提出之后,国内的双碳、零碳意识逐步增强。

  当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做任何一个碳减排的机制一定要有一个方法学,否则就是乱来,目前来看国内没有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碳减排的方法学,包括即将推出的CCER也没有相应的方法学,已有CMD机制下建筑领域碳减排方法学是针对单一项目的方法学,针对这些方法学核算,计算出来的减排量是非常小的,对建筑业主的减排激励作用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建筑碳信用产品也面临一些经济性的问题,比如项目的规模小、开发成本高,以及国内交易价格低。后面我会讲到我们怎么克服这些挑战。

  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发起制定了中国首个公共建筑减排量认定的标准,就是方法学先行、标准先行。我们联合各类的生态合作伙伴,充分借鉴CDM、VCS等国际标准,制定了中国首个公共建筑减排量认定团体标准——《公共建筑综合性减碳改造项目碳减排量认定技术规范》,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去年12月20日归口发布,这个标准可以保证公共建筑的减排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使其满足自愿减排机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求,而且该标准积极鼓励运用数字科技确保公共建筑碳减排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因为我们有了这个标准,以此作为合作基础,绿地金创也成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NovA!平台计划成员,他们将使用这个平台研发的人工智能工具帮助本地银行为房地产领域提供绿色贷款。未来绿地金创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建设局合作,可以实现公共建筑减排方法学在中新两国的互认。我刚才提到的标准已经得到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认可,同时中国对新加坡的公共建筑减排方法学也进行认可。

  在2023年12月27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和4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20家单位的见证下,我们这个技术规范标准正式发布。

  什么是公共建筑?这方面是有标准的,除了住房和工业建筑之外的部分基本上就是公共建筑。什么项目可以申报呢?符合这些定义的公共建筑,并且实施过节能降碳改造的项目,都可以作为建筑碳信用产品开发储备项目,开发为建筑碳信用产品。申报的主体是谁?不一定是房地产开发商,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我们现在所在的珠江城这座建筑,它的业主是中国烟草总公司,大家知道这不是一家开发商,它是这个建筑的业主,它如果做了这个工作,也可以申请把降碳量开发委CBCC的产品。当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的施工方或者运营方也可以提出申请,或者这个项目的投资者也可以提出申请。

  遵循我们刚才说的标准,公共建筑的综合性减碳改造项目和相应的碳减排量,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定和核查后,就可以成为中国建筑碳信用产品,可以在贵州省绿金低碳交易中心进行登记和交易。大家看到已经有成功案例,12月27日已经有两个产品在我们这个交易所挂牌,并且当天实现了交易,价格是50元一吨。目前碳信用产品这样的价格已经是不错的,这两个项目分别是徐州绿地白骊酒店整体节能改造项目,挂牌的项目叫绿地智能,还有一个是上海城投控股大厦智慧能源管理项目,挂牌的名字叫控股大厦。我们是按照企业在上证所IPO的规格给他们办的挂牌仪式。

  有了这个产品,解决了卖的问题,谁来买,或者说这个产品怎么用?我们不是鼓励你去炒作,不是鼓励你去囤积居奇,我们是鼓励你更多地消纳、应用这些碳信用产品。包括在B端,我们通过一些B端的主体,当然是非控排企业生产运营阶段的碳抵销、碳中和。以及活动场景,比如大型文体活动、大型会展、各类会议的碳抵销、碳中和。以及教育场景,刚才陈总说他们今年将举办十几场活动,这些活动归总起来也有一些碳排放量,也可以做一些碳抵销、碳中和的。这是我们去年8月底帮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夺的全国第一场碳中和的开学典礼。去年9月份,在上海有一个ESG全球领导者大会,我们利用三天的时间,帮他们做了一个碳中和,所以我们开玩笑说,不是其它的碳信用产品企业消费不起,而是我们绿交所的中国建筑碳信用产品更有性价比。

  当然未来C端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消纳场景,比如低碳零碳婚礼、低碳零碳派对、低碳零碳出游,这是我们绿交所的一个差异化的服务特色,未来我们也会联合一些合作伙伴来开展经纪人的培训。我们也会利用金融和科技的方式解决一些经济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会与新加坡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在国家的统筹管理下积极探索中国建筑碳信用的跨境交易,实现产品卖到更高的价格。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最后想说一句,我们整个生态是开放的,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我们潜在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也非常欢迎以及感谢各界朋友携手合作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中国“网游教父”陈天桥新动向:在美坐拥近20万英亩土地成第二大外籍“地主”

  郭明錤:苹果 Vision Pro 软硬件超越业界水准,但产品定位不明晰

  OPPO Find X7 Ultra体验:把镜头对准生活,记录这匆匆的时代

  海淀18岁男孩斩获全美Top10 offer:一个05后少年的松弛人生

  OPPO Find X7 Ultra体验:把镜头对准生活,记录这匆匆的时代

  叫空间计算应用,苹果要求visionOS应用不要涉及AR、XR、VR等字眼

91084   技术支持: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