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着眼于网络规划建设、站城一体开发、绿色智能

日期:2023-12-30 05:13

  着眼于网络规划建设、站城一体开发、绿色智能运维看看这个研讨会上专家说了点啥2023年是上海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建成运营三十周年。以此为契机,日前,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联合举办“城网融合,行者为先——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发展咨询会”。

  会议围绕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着眼于网络规划建设、站城一体开发、绿色智能运维等方面,共同开展前瞻性探讨,为后续上海轨道交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下面看看专家们在研讨会上说了点啥。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张天然院长就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挑战与未来作引导发言。他认为,上海轨道交通经历了30余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超800公里的超大规模网络,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构建多模式轨道线网等方面成效显著。面向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城网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着力建设与上海“五个中心”相适应、与构建超大城市空间格局相协调、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相匹配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轨道上的大都市。要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统筹考虑区域城镇、人口、产业布局和交通、市政、生态格局,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导向,充分发挥轨道线网对构建区域空间新格局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绿色、低碳、智能、集约,着力优化大都市轨道交通网络格局,推动主城区核心功能提升、中心城和新城联动、上海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网络规划建设板块邀请了5位专家分别介绍了高速铁路站场与枢纽规划、超大城市轨道交通、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和上海轨道交通引领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鉴定中心副主任俞祖法先生介绍了高速铁路站场与枢纽规划建设实践。他提出,至2022年底,我国高铁里程已达4.2万公里,预计今年再开通2500公里,总长度远高于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高铁车站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大城市。车站布局方面,根据统计结果车站距离城市中心越近客流量越大。从客流的吸引、运营效益以及对城市各方面的带动作用来看,高铁车站的选址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尽量靠近城市设站。车站规模方面,根据城市规模、服务人群和车站功能定位,合理确定车站规模。在此基础上,结合超大城市发展特征,地铁和城际同台换乘、空铁一体、站城融合、立体发展、高铁进城等将是未来高速铁路枢纽规划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院院长秦国栋先生介绍了超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几点思考。他认为,通勤距离与市民日常生活规律、交通运输效率等因素息息相关,并非会随着交通运输效率的提升而无限制增长。我国超大城市的通勤空间范围远大于国际上同类城市。在规划上需要高度重视城市土地投放速度和人口、产业集聚速度的匹配关系,改变追求大尺度城市空间的主观意愿。都市圈不同空间范围存在不同的交通需求,轨道线路的布局与人口总量以及人口、就业岗位的分布密切相关。中心城区约15公里左右的圈层,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主体作用,控制以通勤为主的轨道交通快线的辐射半径,并进一步提高轨道沿线的人口、产业和消费的集聚度。对于联系中心城和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应通过灵活的运营组织服务不同功能层次。对于市域线而言,复合功能的快线更符合大都市圈的要求。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路林先生围绕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交流分享。新时期,北京强调以系统化观念推动轨道线网规划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一核两翼首都规划空间格局,多约束优化轨道布局。北京在站城融合、网络构建、建设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多样探索,包括打造网与城、线与廊、站与地的三层次站城融合发展模式,针对存量轨道资源提出改造优化方案,引入全网运营组织规划等。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为了更好地发挥轨道交通对超大城市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规划构建轨道交通“内面外廊”+“廊道职住”+“轨道微中心”高效服务模式,并在建设指标分配、产业和居住空间布局、土地供应、项目选址等方面加强轨道交通引导。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叶霞飞教授介绍了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实践。东京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由JR铁路、私铁、地铁构成的以服务城市客运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公里。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具有干线铁路与城市轨道融合发展、区域铁路兼顾城市客运功能等特点。在运营组织方面,为了缓解由东京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庞大通勤客流所引起的换乘站安全压力过大问题,在东京都市圈范围内实施了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列车跨线直通运营模式。此外,东京都市圈内的JR铁路和私铁线路,均采用基于不同停站方式的灵活运营组织方案,以同时兼顾中长距离乘客的快速功能需求和沿线居民的车站直接覆盖功能需求。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先生就上海轨道交通引领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进行交流。他提出,三十年期间,上海轨道交通伴随城市空间拓展和综合交通体系变化同步成长,在支撑城市空间拓展、促进用地集约化利用、提升公共交通中长距离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应对轨道交通带动客运量增长的边际效益下降以及保障大客流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韧性运营等问题,是上海轨道交通面临的新要求和挑战。未来上海轨道交通应建成更加高效可靠、功能融合的网络,因地制宜规划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快线的衔接方式和组织模式,并加强多元数据的联动应用,加强大客流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会议还邀请到了八位在城市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领域深耕多年的老领导、老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从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编制、重要线路实施推进、运营管理等方面,分享了各自在上海轨道交通三十年发展中的难忘经历和心得体会,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原主任孙建平先生提出,应对极端气候、突发事件的频发,需要十分关注地铁的安全韧性问题。上海轨道交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线路逐渐进入大修阶段,需要研究延长线路寿命的方法,提高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副总工程师沈人德先生围绕规划工作在轨道交通过去三十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生动阐述。他提出,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十分重要,规划完成后应每五年进行调整和优化。轨道交通车站选址确定后,应同步对车站周边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此外,在轨道交通规划中需考虑舒适度,对未来留有余地,并应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公共安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齐峰先生提出,轨道交通规划需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既要注重与国土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又要考虑投资、建设、运营、装备等系列问题。同时,要关注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强对轨道交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前瞻性的安排和一体化的发展引导,加强对重大国家战略支撑的提前研究。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裁朱沪生先生从推动上海轨道交通更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分享。他提出,在推进新线路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既有线路效益的发挥,通过信号改造、车辆更新等提升运输能力。需进一步关注轨道交通运营成本、资金、票务等问题,加强无人驾驶系统的推广应用以及磁悬浮线路的优化和利用。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原总工程师李俊豪先生分享了自己在不同岗位上丰富的轨道交通工作经历,认为轨道网络规划不仅是线路走向的规划,还需坚持网络思维综合系统考虑。应进一步关注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局域线的制式,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局域线制式的研发。最终形成一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轨道交通网络。

  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光祥先生结合近年来市域铁路工作经验,提出应加强上海市域铁路与国铁、近沪地区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内部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研究。加强信号系统、移动通信、数字化建设等科技创新。此外,还应关注运营管理架构和规章体系的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女士围绕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背景下的轨道交通发展新课题提出,目前各地关于市域铁路的定义、制式、功能定位还各不相同,网络的融合性较差,建议通过一体化的联盟统一规划。此外,还应关注市域铁路不同客群对出行要求的差别,精细化设计提供相应的服务。

  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陈小鸿女士认为,未来轨道交通的发展要更加关注适合性,加强新技术新模式探索。还应关注既有网络的在建在用的持续更新,延长地铁线路的使用寿命。此外,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十分重要,只有区域一体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的目标。

  站城一体开发板块邀请了4位专家结合雄安新区、东京涩谷等实践案例,分别针对铁路客站、轨道交通站点如何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从规划设计、业态策划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剖析。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铁征先生介绍了站城融合在雄安新区的探索与实践。他认为,站城融合应该是多层面的融合。首先,以铁路客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了交通功能融合,是站城融合的前提和基础,铁路的线站位和铁路客站的站型选择对实现站城融合影响深远。其次,站城融合应该是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协同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带来客流,决定了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定位,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会影响客流变化。再次,站城融合的实现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新建项目外,既有车站改造和周边地区城市更新项目会越来越多。在站城融合规划中还应充分考虑车站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分别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盛晖先生就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进行分享交流。他提出,我国的站城关系已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客运枢纽、从“管理旅客”向“服务旅客”转变。站城融合的核心价值是“人”,机制创新是站城融合成功的关键,并提出了站城融合的六大发展策略。“淡分界、求共赢”,突出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平衡各方诉求,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共赢。“高可达,可穿越”,强调构建城市交通体、各具特色的城市客厅、可穿越的车站缝合城市空间。“高复合,可逗留”,强化新一代车站应该是城市的活力中心,核心是空间功能复合化。“记得住,可生长”,应关注车站留旧扩新,延续文脉,持续生长。“有弹性,有韧性”,强调空间和交通设计的弹性,有效应对安全风险。“更低碳,更智慧”,关注枢纽的智慧设计,并与当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工程进行整合。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董事符锦滔先生介绍了轨道交通TOD 发展业态策划与高质量发展。他认为,TOD的业态策划是投融资、运营管理成功的关键。他从业态、市场、用户便利性等不同的角度讲述如何看待TOD,围绕提供高频次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按需创造更多业态、提供更多元的闭环服务,盘活存量空间,从市场化、项目运营、用户偏好以及土地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探讨了轨道交通存量经营性资源TOD开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日建设计(上海)咨询有限公司设计部部长刘存泉先生介绍了TOD 站城一体开发中对立体城市空间的构筑与探索。他分享了东京涩谷打造的未来之光这一TOD立体城市的成功案例。涩谷有六个车站和八条轨道线,是一个高密度的潮流时尚文化聚集点。报告通过分享涩谷更新设计的大量创新与实践,探讨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城市更新,利用纵向叠加业态和横向公共空间连接,构筑立体城市空间的城市肌理与公共空间体系的缝合与塑造。

  绿色智能运维板块邀请了4位专家从都市圈轨道融合发展、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运营管理、综合开发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交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总工程师蔡润林就四网融合视角下都市圈轨道发展进行分享。他认为,都市圈四网融合发展要把握城际交通需求发展趋势,通过中规院长三角综合交通多源大数据平台,可以发现面向国家、长三角以及上海大都市圈内部不同圈层的需求规模和群体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发展,上海大都市圈逐渐形成规模和结构较为完备的高速铁路网络,各城市也在快速推进城市轨道规划建设,目前主要短板在于城际轨道的规模不足、覆盖率低、制式标准不一等问题。未来,应从“上海一张网”走向“大都市圈一张网”,提升主走廊与都市圈功能空间的耦合,强化密集地区融合成网,积极构建融合发展机制,以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凌翔先生介绍了超大规模地铁网络安全智慧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报告回顾了上海地铁运营30年发展历史,基于安全智慧绿色发展的实践,从建设安全、运营安全、智慧运维、全自动运行、绿色地铁五个方面进行经验分享。他认为,上海提前开展运能规划并建立完善的安全应急体系确保了安全运营品质,通过智慧维保的建设大幅提升了列车服务可靠度及运维水平。针对“跨越800、面向三个1000公里”的未来,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要加强高质量规划和建设,为高质量运营提供基础保障;推进“技术+管理” 模式创新,提高运营安全和可靠性;推动ESG评价标准完善和应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视运营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员工基础能力建设。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鸿先生就城市轨道交通TOD 可持续发展探索进行交流。他认为,树立“规划先行”和与城市协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动态优化的全生命期服务链、构建通用型技术标准体系等是TOD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回顾上海地铁发展历程,伴随城市发展转型,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车站及轨交周边等综合开发均实现了迭代进阶。他提出,需进一步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保障综合开发对城市用地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完善价值分析、规划研究、城市设计、盖上盖下一体化设计、开发运营等全生命期服务链,促进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的协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等新理念为核心的通用型技术标准,助力城市轨道建设高质量发展。

  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纯洁先生介绍了市域铁路发展规划与建设技术标准研究。在规划层面,应按照“一张网、多模式”的理念,构建功能清晰、层次分明的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市域铁路在服务范围、旅行速度上与地铁、城际铁路等不同交通方式应体现差异化特征。在建设层面,市域铁路应以互联互通、公交化运营、资源共享为主要技术特征,以上海为中心对外辐射,枢纽锚固,节点通达,通过打造示范工程探索建设管理等模式。在运营层面,市域铁路在通道利用、场站规模、技术标准、资源共享、票制互通等方面提出研究方向,优化管理协同和便捷百姓出行,提前开展状态修、正线停车、智能运维等研究,确保市域铁路的系统韧性及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先生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提出,过去30年,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树立了明确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目标,开展了深入科学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方案论证分析,付诸了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展望未来30年,上海轨道交通需要在生态文明发展新阶段、人民城市建设新理念、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新格局下进行重新审视。明确轨道交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城市空间和轨道交通线网的融合发展,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尺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城市空间尺度塑造新的发展廊道。体现轨道的社会公共资产属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一体化发展。

91084   技术支持:百度